2)第151章 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_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思着郭总说的是水产,没说海鲜啊。”

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,她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种子的力量。

  “西北没有海,哪来的海鲜。”

  近几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,新闻又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介绍,这是国家准备力推了。

  寸草不生、风起沙扬,那是从前。

  “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,不用洗土,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,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。”

  西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备受鼓舞,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,是亘古以来荒漠化、半荒漠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。

 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,想着,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,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。

  她看着屏幕下方出现的青年信息资料,嘉禾的董事长,农大的研究生,遗传育种专业,苜禾1号的育种家……

  而像徐父这样的机关单位领导、工作人员或者是敏锐的企业家,则更具有政治敏感性。

  “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,天上无飞鸟,地上无寸草……”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。

  老板都这样拼了,难道真要坐等老板来养?

  张竞摸了摸手中的摄像机,“我们也会有那么一天的。”

 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,农垦农场的老职工,无不心跳加速,甚至动容落泪。

  耕地如金,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,珍惜每一寸耕地,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聚宝盆,使每一垄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。”

 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。

  他们未必不能!

  她心里也激情澎湃。

  “郭总啊,我没啥要求,就一条,海边有的,西北也要有!西北有的,海边没有!”

  天玉1号的热销还在持续,丰凯农机更是忙得脚不沾地,苜禾农牧也不遑多让,全王生物似乎又在憋大招。

  电视上的西北却平原着绿,荒山披锦,不禁潸然泪下。

 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纪的开荒,现代化的设备,同样的火热朝天。

  “我们战斗在祖国边疆,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。在我们走过的地方,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……”

  但从嘉禾集团的身上,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可能。

  “水是盐碱地改良的核心问题,过去通常采用‘洗土法’,改良一亩地大概需要2000m的水。”

  后续的新闻续上。

  各地的吃瓜群众纷纷跟进,不断的深挖,发表言论,但言辞中多是赞赏。

  冰城,已经71岁的罗树清轻轻吟唱起了这首歌,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。

  它们早已习惯了戈壁滩上干旱贫瘠的环境,不挑土,不费水,如今嘉禾集团从中选育出了苜禾1号。

  农民日报、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跟进报道。

  戈壁荒滩上种出万亩蔬菜,盐碱洼地里长出连片瓜果,海岸边盐碱滩上催生稻香麦浪……

  像一条绿色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