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7章 我本农民,岂怕耕耘_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号却展现出了黑马的姿态,有一飞冲天的架势,各种业内媒体都在报道。

  就像当初他的郑单958一样,火遍了大江南北!

  更惊人的是天玉1号打出的产量宣传,亩产3000斤?

  除了天玉1号外,先玉335也映入了眼帘。

  鹤立鸡群的零售价,独树一帜的品种优势,消费市场的热捧。

  详细了解后,愕然!

  天玉1号是不育化制种?

  无论是不是虚假宣传,他都充满了好奇心,随后便研究起了天玉1号和先玉335的育种路线。

  天玉1号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,他是不屑于走偏门的。

  先玉335则简单了,虽然通过了国审,但却未给予知识产权保护,从各种渠道都可以获得他的亲本。

  可能这也是定价高的原因吧,利用仿冒的时间差先把利润挣了。

 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,培育一个优秀品种,往往需要7-8年,或者更久。

  天玉1号的热销在育种界掀起了一场模仿秀。

  众多科研院校纷纷跟进。

  很快,天玉1号和先玉335的育种思路就被扒拉了出来。

  如果说郑单958促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方向,由稀植大穗型向密植中穗型品种的转变。

  那么,天玉1号则是在玉米密植上更进一步,把紧凑株型作为研究方向,强调抗逆性和适应性。

  通过培养理想株型增加密度,依靠群体获得高产。

  以往,这在育种界属于异类,与主流方向相悖,密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遭到很多人的鄙视。

  但天玉1号的高产稳产,证明这个思路是可行的。

  密植可以让玉米携带的对生产有害的‘杀手’基因提前暴露出来,然后育种家再迅速调整和筛选……

  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自然就提升上去了。

  很多育种人员急忙改弦易张,急起效仿,改变了以往依靠延长生育期和增加株高提高产量的思路。

  不得不说,天玉1号的热销,激活了一潭死水。

  ……

  几经辗转,堵纯见到了天禾种业的老板,一个在育种界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青年。

  他轻易的拿到了天玉1号的亲本材料。

  发出了灵魂一问,

  “你就不怕别人仿制?”

  “天玉1号的培育具有偶然性,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培育出很多同父异母、同母异父的类似品种,但想和天玉1号媲美……”

  郭阳话没说完,给堵老留足了自我想象空间。

  堵纯想着,只靠改良、跟风,确实难有上佳表现,大多是昙花一现。

  但天禾也足够大方。

  “天玉1号只是一个优良的玉米品种,有它的生存周期,不可能一劳永逸,更优异的系列品种正在路上。”

  “我拭目以待。”

  “何不亲身参与进来呢。”

  “嗯?”

  郭阳发出了邀请,

  “天禾的育种平台已经搭建好了,现在正广邀人才,也想聘请堵老在天禾挂个名,发挥一下余热。”

  堵纯摇头摆手,拒绝了。

  “我有单位,也就不参与了,也帮不了什么忙。”

  “天禾的研发经费充足。”

  堵纯说:“和钱没干系,我只是习惯了,离不开土地。”

  感叹了句,堵纯目光突然变得凌厉,“天禾下一步育种目标还是全国性的大品种?”

  郭阳笑了笑,“不一定,大品种虽好,但区域性的优势品种更能应对各种自然条件。”

  “确实,现在的风气不太好,都想搞大的,哪有那么容易啊。”

  “任重道远啊,这么多年过去了,美利坚的玉米平均单产依然是国内的近2倍。”

  “这是玉米育种人的耻辱!”

  郭阳挑了挑眉,“不只是高产品种,在栽植管理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。”

  堵纯摆了摆手,准备离去。

  “记住,新品种研发时,脑子里要有一张全国农业的布局图。”

  “多走走,多看看。”

  老人的步伐坚定,背影如刀。

  郭阳仿佛看到了前身的影子,我本农民,岂怕耕耘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